未来像盛夏的大雨,在我们来不及撑开伞时就扑面而来。创新就是解决每一个现实遇到的具体问题,即便它可能很不起眼。所以,实验结果有好有坏,但没有失败一说,因为,每次总有收获。
李家越在一台新的磁波刀设备上得到近乎完美的多焦点,正是在几天前一个丝毫没有征兆的傍晚。
科研团队在实验室设置完一个参数后,观测到两道完美的水柱。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磁波刀有了新突破——多焦点多模式完成升级配置,相控技术更精准,多焦点声学分布特性优化,提升了多点治疗的精度和效率。
反复检查,确认多焦点无误后,李家越本已疲惫到眯缝的眼瞬间透亮:一切都值。
这一新突破,是基于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医学工程学专家陈亚珠提出的多模式相控聚焦超声技术。四十年,三代科学家,让焦点位移精度从亚毫米、微米提升至纳米,磁波刀得以胜任更加精密复杂的脑神经系统疾病。
这也让李家越从始至终保持着小学徒心态——这一天到来之前,他和团队伙伴们反复实验,几乎穷尽每一种可能,推动学科取得微小进步。
和外界对于磁波刀的热烈讨论形成对比的,是实验室成员各司其职的安静。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仪器,密密麻麻的线缆,还有块玻璃板和马克笔,方便边写公式边讨论。
90后李家越,上海沈德无创时代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第二产品事业部高级副总监,参与多模式体部磁波刀的研发。这款已通过临床考验的新品预计今年底上市,批量应用。磁共振的‘磁’与超声波的‘波’,两者结合可实现无创手术。李家越初来乍到也诧异于这一尖端技术:病人只需趴上磁共振治疗床,设备通过磁共振的三维立体影像,精准地将聚焦起来的能量导入肿瘤,使其失去生物学活性,不再作乱,最终代谢出体外。患者不会留下任何创口,术后不良反应较小。
这家医疗器械领域独角兽企业,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沈国峰带着一批硕士、博士共同创业,以不足国外三分之二的售价,实现进口替代。今年,这家实验室目标是产品更好落地,适配应用场景,开启无创治疗时代。
新款产品正在上海医疗器械检测所的暗室进行着重要的型检,这是上市前的里程碑式一步。就像同一道题已做过很多次了,但上了考场面对监考老师仍会不自觉紧张。这时,李家越会跑出去呼吸下新鲜空气,保持头脑清醒。
高低温实验室里正在进行可靠性实验,通过不断的气温变化加速设备老化,从而测量出寿命。 本报记者 王宛艺摄
就在周初,电磁兼容性测试中,电磁辐射偶然超过阈值。回到公司,李家越在实验室泡了一整晚摸底。凌晨,他终于循着蛛丝马迹找到原因:是导电泡棉没有完全覆盖,遗漏了一条缝隙。柳暗花明,他长舒一口气,只有通过暗室,才能走向光明。
李家越钻研磁波刀,属于半路出家。自动化专业一路读上来,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毕业后,按部就班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
但子宫肌瘤这个词,他打小就知道。其母亲患有子宫肌瘤,疼了20余年。当时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切除子宫,她很难接受;另一种是靠药物缓解,但仍需忍受疼痛。他想找一种无创方式治愈妈妈的疾患,于是查到了磁波刀,了解到沈德这家高技术企业。他决定加入这个团队。
入了行他才发现,磁波刀并不好做。其研发难度极大,涉及软件、硬件、集成电路、医学超声、磁共振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产品上市历程很漫长。我就想着干点不一样的。
少年意气,也带来底气。磁波刀实验室虽设在企业,另一头也紧紧连着医院——常常需要研发人员从医护对临床需求的发现和临床问题的解决中,找到技术创新改进的源头,李家越称之为与医生共创。比如,基于子宫肌瘤相似原理,逐渐研发出治疗子宫健康方面的第二个适应症——子宫腺肌症。
在沈德,已延伸出1+N+X战略布局。依托在磁波刀创新技术领域的技术积累,通过创新共享技术平台,链接N个治疗领域,开发应用于X种体部肿瘤与脑部神经系统疾病等诸多适应症无创治疗的系列新产品,经由实验室,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逐步相融。
卡其色工服夹克,里面套各种T恤,水龙头下一把水就能洗干净的短发。没时间打理,反而让李家越看起来简单年轻。
不开会的时间,他都埋头在实验室调试。旁人看来,掌握基础原理之后,实验就变成了枯燥的重复——改变参数、做好测量、等待结果。但李家越总是乐此不疲。
李家越喜欢画画,微信头像就是自己画的,明黄色的皮卡丘,绘画减压;郭骏杰喜欢各类电子科技类产品,从少年时代打游戏开始,就喜欢通关所有场景和模式。
一次次硬核迭代背后,需要灵活敏捷的创新——他们制作的从不是标准件,也无前路可借鉴,更需要容错机制,鼓励开放多元的创造力,在宽松柔性的环境中摸着石头过河。年轻人大多有水一样的张力,遇到困难就蹚过去呗。
譬如底层软件一次次搭建耗时费力,李家越用自动化知识,将代码封装成为一个个IP,类似于搭积木,成功实现了IP库、PCBA公共产品库从0到1的搭建,缩短了逻辑开发时间,提高了产品系统架构复用度以及兼容性,大幅度减少公司研发测试成本。又如面临核心芯片的桎梏,他们制定出百分百国产化替代方案,快速扭转了被动局面,提升了国产磁波刀诊疗设备核心竞争力。
对于头刀而言,有一个国际难题。由于颅骨会造成超声信号的衰减和相位畸变,因此超声信号在经过颅骨之后很难在大脑中精确聚焦。更重要的是,目前对超声神经调控的研究均是根据刺激的结果反馈调控的有效性,没有实际的工具证明大脑中聚焦靶点的位置。
沈国峰带领团队,自立项后就同步研究并已破解,在设备中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通过声速计算、能量计算和衰减系数计算来推导,快速的算力和算法实现相位校准,提升精度。
临近周末,李家越很欣喜——得知企业在宜山路上租下一幢6层楼房,研发部分将腾挪至附近宜山路楼房。眼下,企业实验室各类器械已陆续拆卸、打包,而光启园内老楼将全部用来生产。由此,老楼与新楼间将实现贴隔壁就是上下游,适配的产业空间,让企业同时布局的重大产品研制攻关与产业化得以同步发力。
漕河泾开发区不仅提供了物理空间上的支持,还提供招商引资、房租减免等方面扶持。此前当企业未来的发展遇到资金难题时,漕河泾集合多家银行上门共商对策。助力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实验室所在的徐汇区也持续给予企业各种支持。申请享受各类政策时,在有关部门帮助下,一路绿灯。
沈国峰教授,是李家越的偶像。两人有着同样的专业背景,我想循着沈教授这条路走,成为他这样的人。
李家越深情复述着从老师那里听来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沈国峰的老师陈亚珠作为医工交叉的倡导者,率先研制出中国液电式肾结石体外粉碎机技术,实现进口替代,售价只有进口设备的三十至四十分之一,造福患者,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此后十余年间,上海交大生物医学仪器研究所成立,成果专利都有,论文也发了几百篇。一天,陈亚珠与沈国峰谈心,说自己最大心愿是学以致用,打破国内医疗器械领域被国外的垄断,实现真正的产业化。
尽管心里没底,沈国峰仍招兵买马、创立公司。彼时,近20位上海交大硕博士放弃高薪加入,让他从科学家转型为一家初创公司的创业者。
当年,陈亚珠对实验过程乃至每个原始数据都逐一论证,400多篇论文,篇篇如此。如今这一持续24年的科技成果转化长跑迈入良性循环,迎来收获期。
实验室外的大厅悬挂着一幅书法:沈信达诚德行天下,磁波神刀温暖世界——来自一名投资人,其家人做了手术后毅然决定投资。这是企业的C轮融资,也是底气来源。这笔资金推动了公司临床申证、产业基地布局、商业化运作。
如今,沈德无创时代抓紧布局国内各中心城市产业基地,也基于国内稳定的临床表现,通过资本助力,积极布局出海战略,全面融入全世界创新网络。
李家越是公司党支部组织委员。周末,他说要从实验室里出来透透气,公司研发团队有个传统,定期举办歌王争霸赛,提振年轻人士气。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李家越记得,这是老师沈国峰爱唱的一首歌——《万疆》。
但他相信,简单就是力量。找准一个突破口后,全力以赴,在看似单调的重复中保持专注定力,心无旁骛,也带着几分科技改变世界的乐观与热血。
每每操作起实验,他是沉浸的,也是纯粹的,好像世界纷扰都消失了,在用心一也中勇毅笃行。
时下这些最热门的赛道上,或许有泡沫、有热钱。但他们更愿意驻守在一方简单、安静的实验室,也在铢积寸累的努力中呵护着自己内心永不熄灭的小火苗——不麻木,不逐利,不被同化,即便行囊简单,也能抵达远方。